广财教育

13392546320

浅议少儿财商教育的紧迫性

高级少儿财商指导师福建学员   范达铭

关键词:财商   财商教育   少儿财商教育   系统性   紧迫性

摘要:财商(FQ)即金融智商,是一个人认识金钱和驾驭金钱的能力,是一个人在理财方面的智慧与创造财富的能力。而少儿财商教育就是生活教育、就是道德教育、就是人性教育。少儿财商教育是一门结合经济学、商学、金融学、管理学、心理学、教育学、伦理道德学、教育技术、创新创业技术以及生活理财通识等学科的综合性交叉型复合学科。其宗旨就是帮助青少年儿童从小树立正确的经济价值观、科学的金钱消费观和投资理财观,培养“勤俭、创新、自立、责任”的品质习惯,以成为高财商的未来青年。从目前财商教育的现状和财商对人生发展的影响看少儿财商教育极具紧迫性。

一、3~8岁儿童财商的萌芽期:对“钱从哪里来”的认知模糊

一项针对3~8岁儿童关于钱是从哪里来的调查显示:最多的答案是“钱是爸爸兜里掏出来的”,其次是“钱是银行给的”,再次是“钱是售货员给的”,只有不到20%的孩子回答,“钱是工作挣来的”。孩子们给出的答案如此令人尴尬,最主要的原因恐怕就在于:国人在孩子的启蒙和早期教育,只重视智商和情商,而忽略甚至无视财商。无疑,怎样让孩子正确看待金钱,告诉孩子如何花钱以及如何花对钱,是每个家庭都会遇到也应该正确解决的问题。毫无疑问,财商与智商情商一样,是一个人不可或缺的能力。可以设想,如果一个人确实理财的本领,那么即使有再多的钱也会慢慢花光。中国民间有句俗语叫败家子,可以解读为,有财商的老子辛辛苦苦集攒下来的钱被无财商的子孙挥霍殆尽。而时下颇遭人诟病的“啃老族”为什么不能自食其力?恐怕跟当年长辈教育后辈,没把财商摆在智商,情商同等地位不无关系。由于受传统重义轻利思想的影响,长期以来中国的父母因为怕耽误孩子的纯真和快乐,往往不愿意孩子谈论有关钱的话题。更不用说进行系统的财商教育。但不能忽视的是,这是一个信息无孔不入的时代,孩子感受金钱的影响,不会因为家长们的刻意回避就不存在了。从小接受财商系统教育,养成良好的理财行为习惯,可以奠定幸福人生的基础。这一点,已经为世界发达国家对孩子们的财商教育所证明,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把财商教育纳入少儿教育非常的必要和紧迫。

二、7~12岁儿童财商的确立期:正确运用金钱观念、理财概念确立期的缺失

有媒体报道,重庆13岁孩子偷拿家中21万现金,一个半月花光!孩子“偷钱”的行为、钱的数量之大、以及花销速度都令人咋舌!而在这恶劣行为的背后,需要我们反思的是道德人性教育和财商教育的缺失!案例回放:吴某家共三口人,妻子有智障,2008年,他们获得了约20万元征地补偿款。本来钱是存在银行里的,后来有一次家里急需现金,就把钱取了出来,加上平时积蓄,凑齐了21万元,吴某便把这笔钱用纸和透明胶紧紧包裹着,放在一个包里,再把包放在家中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我没多少文化,嫌存钱麻烦,便没再去银行”。“平时自己也没查看过钱。”最近,有邻居悄悄告诉吴某,称自己的儿子和吴某的儿子吴天一起玩时,发现吴天花钱特别厉害,有时一天花掉两万元。吴某这才想起了自己放在家里的那笔现金,当他回家打开装钱的包时,却发现所有的钱都不翼而飞。面对追问,吴天说,他每次都会拿两沓钱即2万元外出,然后叫上自己的好朋友和社会上的一些朋友,一起到周边比较有名的景区游玩,泡温泉、开水陆坦克(1000元/小时),“一般情况下,两万元两三天就用完了”。为逃学出去玩,吴天会偷偷用父亲的手机给班主任发短信,称自己生病了要休息几天。而每次和同伴出去玩时,吴天都会叫上几名摩的司机载着他们,费用是每人每天200元,还包吃包住。另外,吴天还用这些钱买来西装领带。通过新闻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孩子的家庭教育是失败的,财商教育是缺失的。父亲对自己的孩子并不了解,妈妈是智障人士,对于很多行为没有认知和判断。家里21万现金不见了,孩子花钱大手大脚,父亲竟然都没有发现。要不是邻居的提醒,父亲可能根本不知道家里的钱没有了!可想而知,父亲对孩子并没有进行过财商教育,孩子对钱是没有认知,也不知道钱应该怎么花。我们再来看看一位美国父亲教育孩子的案例。20多年前,美国加州一位叫ScottParker的父亲,将自己的一万美元月薪全部装在大帆布里带回家。父亲先从这些钱里拿出一部分放在一旁,对孩子解释说这是本月该缴纳的税金、这是捐给教会的钱、这是还房贷的钱、这是每月购买食物的钱、出去看一次电影及参加足球比赛的费用等等。并仔细解释了每笔钱背后的金融道理。ScottParker以这种方式给孩子带来一趟永生难忘的理财教育课,他们知道爸爸每个月虽然挣回不少钱,可是每一分钱都有它自己的用处,并不能乱花。钱有两副面孔:一面是天使,一面是魔鬼。家庭教育中,财商教育一定不可以缺位!如果孩子对钱有一定认知,知道钱是如何得到的,确立正确运用金钱的观念,那他一定不会乱花钱。从这两个案例看财商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学校家庭对少儿财商进行系统性教育非常迫切,可以说少儿财商教育是社会家庭的“刚需”。

三、13~18岁少儿财商的发展期:理财通识的缺乏

当孩子进入中学时代,就可以对各种理财的工具有深入的了解和更多实践机会。而目前学校家庭教育被中高考升学的指挥棒牵着鼻子走,理财通识及实践极其缺少,少儿财商在这个阶段得不到有效的发展。想想当年我孩子进入中学后,我是这样做的:孩子每年收到的压岁钱、生日礼金,我也专门为他开了一个账户存在里面,其中一部分拿来做理财,还有一部分用来买基金。理财的那一部分风险小,但是收益少,每年会固定有一些收益,到年底可能够买自己想要的物品。买基金的那一部分呢,虽然收益可能很高,但是也可能会发生亏损,因为风险大。除了理财和基金,我还帮孩子购买了一份年金险,让他知道,伴随着他成长的不只是爸爸妈妈的爱,还有一份爱的财富在跟他一起成长。等他长大以后,不管是出国学习还是需要创业,都有一份爱的支持可以帮助他去实现梦想。通过生活中的这些小事情,发展实践自己的理财思维。我这样做只是少儿财商中学阶段教育缺失不得已而为之。因此在中学阶段进行财商系统教育非常迫切,关系到这个阶段少儿的发展。

四、18岁后少儿财商的升华期:理财实践缺少,创业意识淡泊

孩子过了18岁以后,已经算是一个成年人了,可以独立去处理自己的财务问题。到了这个阶段的孩子,本应该已掌握理财和投资的知识,有创业意识。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大都进入大学学习,是名大学生了,有了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消费独立权,学生多数远离家乡和父母,父母也放开了消费金管,有意让孩子学会独立生活。某种意义上,大学生已掌握了消费的自主权,许多大学生面对这一大笔钱。往往不知如何安排,尤其是家境比较好的学生,手头拥有几千乃至近万元的金钱也很普遍。少了父母在经济上的控制和约束,又缺乏正确的理财技能。这个特殊的消费群体往往凭感觉在消费,大多数的学生开支无计划。消费结构不合理,价格不敏感。消费不理智,盲目攀比,追潮,奢侈浪费等不良消费时有发生,“校园贷”乱象丛生。这些现象的发生与大学生理财知识匮乏,无计划消费密切相关,这种消费现象实在令人担忧。更有甚者,落入“套路贷”的陷阱使家庭也蒙受重大损失,因“裸贷”付出生命代价,大学生理财问题成为当今社会的突出问题。试想大学生若从小受过财商教育,形成了正确的消费观念,能科学理财,财商素养达到一定高度,这些不良现象可能就不会发生。经过系统的财商教育就有创业意识,就有驾驭金钱的能力。因此,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更显得从小接受财商素养系统教育的迫切性。

五、财商教育与人的终身发展

我们一起来看看曾多次在公开场合提及财商教育的股神巴菲特先生怎么说。有一次,媒体记者问他:“您认为孩子几岁时,父母可以跟他们讲金钱和投资?”他回答道:“越早越好。”比如让他们知道玩具的价格,理解存钱的意义。既然孩子的生活离不开金钱,为什么不尽早培养他们良好的理财习惯呢?我很感激我的父亲,我幼时从他身上学到如何拥有正确的金钱观,存钱是他教我的非常重要的课程。巴菲特从小到大做过很多生意,他赚到第一笔钱时候,年仅6岁。那时他们全家去旅游,巴菲特从妈妈那里拿25美分买了六瓶可乐,然后再把这些可乐以翻倍的价格全部卖掉。自此之后,股神开启了赚钱之路。9岁,他会去高尔夫球场上去寻找用过的但可以再用的高尔夫球,出售给邻居来赚钱,14岁,他拿自己积攒的1200美元,从父亲手里买了一块40英亩的农场,当上小地主。读高中时,他和朋友买了几台旧弹子球机,放到理发店,按小时收费,收入和理发店老板五五分成……八十多岁的股神至今仍记得他幼年卖口香糖得到的经验:“口香糖只能整包卖,不能拆开卖。一次要做5美分的生意,不能只盯着1美分的生意。要赚大钱,不能只赚小钱。”当他通过投资可口可乐股票,大赚100亿美元之后,也回忆起童年的经历:我从1936年开始批发可口可乐,卖给周围的邻居们。在我跑来跑去的过程中,我观察到它对消费者非同寻常的吸引力及其中蕴藏的巨大商机。今时今日,巴菲特取得的巨大成功,离不开自小培养的财商意识。这让他历经金融风雨,眼光精准,心无旁骛。财商教育,教会孩子的不仅是用钱这点事儿,它更是对孩子一生有用的能力,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金钱观和价值观,也让他们学习规划梦想、管理人生。它从生活中来,也到生活中去,如春风化雨般滋养孩子。财商一词最早由美国作家兼企业家罗伯特清崎在《穷爸爸富爸爸》一书中提出,财商就是指一个人认识和驾驭金钱,财富,运动规律的能力,是关于理财的智慧,是与智商,情商并列的三大不可或缺的素养。高财商是人生发展的基础,也是未来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从小开始接受财商教育的理念已经被许多家长认可,开展少儿财商教育迫在眉睫。


website qrcode